3月1日下午,中国科学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导帅艳民教授以“从遥感数据到地学研究和应用”为题,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本此讲座由地理系主任姜海宁主持。
帅艳民,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大学,中国科学院百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攀登学者”,“双一流学科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卫星遥感数据产品研发、地表覆被动态监测和智慧农业遥感等研究。受聘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生地所博导和教授/研究员;主持和合作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及美国NASA与USGS等科研项目十余项;研究实现的Beta版MODISBRDF/Albedo直播系统,被国际IMAPP软件包正式收录,并由威斯康辛大学-SSEC研究中心正式面向全球250+多个MODIS地面直播站点发布。
此次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地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与内容;遥感观测需求与潜在问题;应用研究中遥感数据组织;反思与建议。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地理学包含地球系统的地理现象,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相互作用规律。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是理解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帅艳民在简要解读地理学学科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本次报告最终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遥感能够在地理学领域做出哪些贡献?
从地理学知识描述,到地理学格局调查制图与人地系统的耦合,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加,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日益凸显。帅艳民阐述到,遥感技术能够对当下和过去的地理知识进行模型建构,在反复研究中探寻变化的规律性,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提供关键性支撑。
随着地域的发展和对地表认知的提高,遥感观测的需求与潜在问题,迫切需要遥感技术在数字输入和观察结果的差异性中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区域进行定量模型、定量评估。同时,地理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方面分为多类系统,这一学科特性使其具有不同的遥感观测需求。
近年来,地学研究与应用不断发展变化,给卫星遥感观测和数据产品研发领域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帅艳民强调,调用地学研究和应用的遥感数据尤其是定量定时数据时,需充分考虑多源数据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最后,帅艳民立足于自己多年来在遥感领域所做的研究,提出四大建议:客观认识每个阶段遥感数据的作用和质量,合理使用且有效组织遥感数据产品,不断健全数据质量评价方案,展开横向与纵向多方面研究。她认为只有做到以上四点,才能扎实推进遥感数据在地学研究上的应用。
此次讲座聚焦卫星遥感对地观测的发展,以及相关数据产品在地表植被监测等邻域的应用,切实提高我院师生对于遥感数据的认知水平与应用能力,并将为我院相关课题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文字 | 田方敏
图片 | 彭庭瑄 田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