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论坛|第65讲 罗万银:干旱区地貌过程与环境演化
时间: 2022-03-08 作者: yl23455永利官网 浏览次数: 308

3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科研骨干罗万银研究员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干旱区地貌过程与环境演化”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张建珍书记主持。



罗万银,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科研骨干,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沙边界层动力学、干旱区地貌过程与环境演化研究。担任JGR, ESPL, Geomorphology, Aeolian Research,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及《科学通报》等著名杂志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欧洲地球物理学会(EGU)、国际风沙协会(ISAR)会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2部、专题地貌图(集)2幅。对我国各主要沙漠进行了全面考察,近期主要开展巨型风蚀坑、长臂抛物线沙丘的形成与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本次学术报告,罗万银从研究背景和思路、进展和结论、下阶段工作与展望三方面,详细讲述他近年来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


罗万银表示,沙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中国沙漠面积广大、地貌类型多样。在此背景下,干旱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罗万银及其团队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典型地貌形态与流场的模拟及监测、影响风沙地貌发育的主控因子分析、风沙地貌形成演化的动力过程模拟。



基于多年来在干旱区风沙地貌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罗万银向我院师生分享他与团队的研究过程并展示最新研究成果。谈到观测工具的更新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三维激光扫描仪、全站仪等传统测量工具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且容易破坏地表的缺点。因此团队决定采用应用领域更广的无人机进行测量,例如在揭示沙源限制条件下沙丘的移动和变形规律的研究中,“无人机摄影和三维地形重构等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罗万银团队精确测定有障沙丘的绕流特征,从风沙物理学角度阐明二次流在风沙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的意义。这项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研究结果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借鉴。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罗万银及其团队发现了青藏高原发育的巨型风蚀坑,并对其形成年代进行初步测定,总结出高寒环境下风蚀坑的演化和发展模式。罗万银指出,高寒环境下风蚀坑发育需要经过孕育期、幼年期、青年期、成熟期四个演化阶段,还详细介绍了风蚀坑的形成机制。



这些初步成果的取得仅仅是一小步,仍有大量研究工作有待展开。罗万银阐述他的下步工作规划及对未来我国风沙地貌研究的展望,并且耐心回答师生提问。“地理研究的过程漫长又艰辛,但从来不缺快乐的瞬间。”罗万银希望同学们发扬苦中作乐的研究精神,耐下心来深入探究自己喜欢的课题。



本次讲座聚焦干旱地区地貌过程,立足中国地貌研究现状,紧密结合我院学科发展特点。罗万银教授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科研经历,激发同学们对风沙地貌研究的热情,为我院地貌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文字|郑奕一

图片|吴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