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建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源起与发展”为题,为我院师生作了精彩的线上学术报告。会议由张建珍书记主持,我校杰出教授伍永秋对报告进行总结和点评。我院相关专业500余师生聆听报告。
彭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景观格局与社会—生态过程耦合研究,现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秘书长及景观生态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以及《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Subject Editor,《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Applied Geography》Associate Editor,《Ecosystem Services》《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和《生态学报》等期刊编委。
本次学术报告,彭建教授依次从概念起源、研究进展、方向展望三个方面,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向我院师生阐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进程。
彭建教授作学术报告
张建珍教授主持会议
彭建教授表示,在过去几年内,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进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地方实践越来越丰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区域生态质量、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途径,所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便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基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彭建及其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彭建教授指出由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指向,生态安全格局应时而生。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团队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安全格局-格局优化-有效性评价”的基本研究范式进行大量研究。结合丰富的研究成果,彭建教授向我们展示面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生态安全格局,该如何进行最为有效的生态源地识别、生态廊道提取以及战略点识别,并通过空间途径来解决区域问题。
围绕多年考察的研究内容,彭建教授利用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广东省绿地生态网络建设分区等实例,详细介绍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中生态源地识别的不同方法,提取生态廊道构建阻力面时要考虑的因素,电路模型、蚁群算法、小波变换等模型和算法;提出保护修复优先区识别的生态安全格局途径,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对可持续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及区域生态问题复杂性背景下区域协同视角和多目标视角的采用。
彭建及其团队所做的工作取得成果丰富,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生态安全系统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彭建教授也提出 “有效性评价-情景模拟-过程耦合-可持续景观”四个方面的方向展望,希望我院师生能够参与其中,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工作的发展。
线上聆听讲座
此次讲座,彭建教授基于我国发展阶段和社会生态的现状,紧密结合近十年来的科研成果,为我院师生阐释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模型方法、综合实践与展望。同时,本次讲座也为我院正在申请的省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提供有益的指导。
文字 | 黄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