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论坛 | 第71讲 胡晓辉:可持续转型的地理视角及其分析框架优化
时间: 2022-11-20 作者: yl23455永利官网 浏览次数: 394

1116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晓辉,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可持续转型的地理视角及其分析框架优化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在17618教室举行。

 



人物介绍

胡晓辉,浙江湖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获德国基尔大学经济地理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和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地理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涵盖演化和制度经济地理学、环境经济地理学等理论研究,聚焦多尺度语境压力下的区域经济韧性、老工业区/资源型城市产业重构、区域创新政策和企业全球化等实证议题。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2项,合作主持中外合作课题2项,主持中科院开放基金2(北京地理所和南京地理所),主持北大-林肯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委托规划咨询10余项。2017年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获得者(省级人才工程),已在国内外经济地理和城市研究类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SCI/SCI期刊18(9篇中科院一区)

 



讲座的开始,胡晓辉老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可持续转型的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一是“转型转向”和“转型地理”的崛起;二是可持续转型研究的概念框架;三是转型地理框架的自我思考;四是框架优化和中国运用。胡老师强调了可持续转型框架体系的创新地位,他认为,在疫情的当下,经济的可持续转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找到前进的新方向。

 


随后,胡晓辉老师详细介绍了可持续转型的研究背景。背景一:经济地理学的各种转向--各范式对话+融合。背景二:经济地理新动态--回归本源,重视过程、机制的研究。他把更广义的创新研究,纳入单一视角下单一学科支持的区域新产业路径发展、产业转型、区域发展不平等等问题,重视系统层面的转型,强调多尺度交互、多要素互动、多主体参与的技术-社会共演。

 

胡晓辉老师在近三年的与经济地理相关文献中调研发现:可持续转型和转型研究,正在不断同经济地理融合与发展。


 

胡老师对可持续转型做出总结归纳,他认为:可持续转型≠可持续发展≠传统意义产业、经济转型,它是以经济地理为根基结合科学技术史、演化经济学、技术管理和创新系统的一个创新性理论,并详细介绍了一些具体产业转型的措施方法与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胡晓辉老师表示,现阶段的可持续转型还处在发展阶段,具有美好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完善可持续转型的理论框架。可持续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需要无数学者进行深入研究调研,为可持续转型理论框架的完善添砖加瓦。

 

文字 | 程超

图片 | 傅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