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14:00-15:30,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华晟,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新发展格局下的集聚经济与地区技能升级”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在16幢231教室举行。
朱华晟
人文地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委员会委员、城市与区域管理委员会委员。从事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研究兴趣主要涉及产业地理与产业空间规划、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创新与创业地理、产业升级与新产业地理,获得省级规划设计类奖励2项。先后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大城市”创意产业空间与网络结构”等学术著作4部。
讲座的开始,朱华晟教授首先从时代背景入手,将个体迁移,职业流动与收入变化为研究对象,调研了网约车司机的升职路线,从中得出个体职业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流动规律。朱教授强调,寻常百姓的人生,离不得生计之本,即“一技之长”;制造大国的前程,绕不开强盛之要,即“技能人才”。可见,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中国首要的人才战略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其次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需要更加注重缓解结构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朱教授又提出两个关键要素,即产业聚集和技能提升,并从小尺度区域供给视角和全国尺度地级市需求视角,分析了其的特点和内涵意蕴。
随后,朱教授又提出迁移、集聚与技能提升的理论之争。迁移对人力资本增长具有两种促进效应:迁移前正向激励和迁移后再学习机会。也有学者认为,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技能积累几乎没有帮助。朱教授用实际案例论证了这两种观点的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朱教授强调,流动人口的技能提升不能只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而是要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本质,不同人口对于城市的异质性,行业的异质性,企业异质性都有不同影响。
同时,朱教授又从技能增长的差异与途径方面分析了技能人力的增长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增长差异与受教育程度参加培训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并从大量调研数据论证了这一结果。
从进入目标城市的规模等级来看,进入区域中心城市有更多获得人力资本提升的机会和可能;从个人意愿来看,全国中心城市的农民工比例最高,而区域中心城市则最低,但意愿与结果并不完全对应;影响个体意愿的因素而言,企业培训直接正向影响,但其他的因素影响则显示出与城市规模等级有一定的关系;对全国中心城市而言,它的文化设施落户愿望以及行业内部技能差异性的出现影响更大。
最后,朱教授总结,国际贸易中的开放对欠发达国家的技能升级好处有限,有些甚至阻碍了这些国家的技能升级;贸易和技术变革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机制;对外开放可以促使欠发达国家技能升级,国际贸易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国家而异。
此次讲座,我院师生深入了解了新发展格局下的集聚经济与地区技能升级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应用具有的现实意义。讲座现场积极的师生互动,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集聚经济与地区技能升级的探究。
文字 | 程超
图片 | 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