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论坛 | 第86讲 张睿:气候变化与天文年代学—来自黄土高原的长期季风证据
时间: 2023-04-17 作者: yl23455永利官网 浏览次数: 253

2023413日上午,张睿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气候变化与天文年代学——来自黄土高原的长期季风证据》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17618教室举行,由伍永秋教授主持。

 


张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地质学基地班,2011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物理系地球物理学,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现任“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刊物审稿编辑。

 

长期从事过去全球变化与古季风、古地磁学和天文年代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部门科研项目10余项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在EPSLGRLJGR-SEQSR及科学通报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自然检索(NI)文章6篇、SCI文章18篇。

 


讲座伊始,张睿教授以近期北方沙尘暴为引子,介绍了当前我国及国际社会沙尘、环境治理状况,并以前人研究为例回顾了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些主要因素,例如纬度差异引起的太阳辐射因素、海陆差异等地貌因素。

 

其次,张睿具体从大陆构造与气候、行星轨道变化和气候规律以及亚洲季风与ITCZ三个维度进行详细介绍气候变化与天文年代学。

 


在大陆构造与气候部分,他围绕1950年美国海洋学家绘制的海洋地貌图,分别讲述了如以海洋地貌勾勒海洋年龄、通过构造磁学的方法还原过去2亿年到现在的大陆变化情况、碳酸盐风化和地壳大规模运动下的CO2变化以及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对大陆的影响等内容;在行星轨道变化和气候规律部分,他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讲述了旋回地层学与天文年代学的关系,即地球轨道参数周期变化-气候、海平面等周期变化-米兰科维奇旋回-天文地质年代标尺的逻辑关系。在亚洲季风与ITCZ部分,他指出亚洲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ENSO活动和热带辐合带(ITCZ)的相互作用是改变大尺度热量和水分平衡的关键因素。

 

最后,张睿向我们介绍了其团队的科研经历以及在该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其团队立足于红粘土,即早于260万年前的风成沉积物的天文年代学研究。此外,张睿向我们介绍了其团队的四项创新成果:

1)纠正底层:首次提出地层对比方案中需要排除存在的极性事件和极性扰动,结合天文年代学可验证磁性地层方案;

2)发现新周期:发现了东亚古季风在轨道尺度上受120万年和17万年周期调谐的新证据;

3)轨道周期与ITCZ强度联系:发现上述轨道斜率可作为夏季ITCZ北支强度变化随北纬20度到30度的太阳辐射差强度变化周期而变化;

4)厘清构造和其他因素影响:借助高分辨率天文时间标尺,通过旋回底层可以更准确还原气候变化,进而厘清高原隆升导致的部分线性气候事件。

 


报告结束,我院师生与张睿教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对气候变化与天文年代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我院师生在古气候学、古地层学和磁旋地层学等研究领域的开展提供了指引。

 

文字 | 沈素琴

图片 | 沈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