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下午15:00,我院在17幢618室举行第111期经纬论坛系列讲座,特别邀请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教授教育部********、空气实验室负责人、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郭海教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中国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特征、来源及其对臭氧(O3)生成的影响》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林红军主持。
人物介绍
郭海教授在澳大利亚获得空气质量研究的博士学位,并在美国、香港和澳大利亚进行了博士后研究。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教授教育部********、空气实验室负责人、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化学、臭氧形成机制、源解析、有机气溶胶、酸性超细颗粒、生物气溶胶传播和室内化学。郭教授是首批开发光化学轨边模型和光化学盒模型以研究亚洲大气臭氧形成的学者之一,也是香港第一个建立世界级实验室仪器系统用于分析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专家。郭教授开发了离线和半在线采样器,用于测量环境中的酸性超细颗粒,并主持了70多个极具竞争力的研究项目。他在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85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11,958次。郭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个奖项的认可,包括他是最早开发光化学轨边模型和光化学盒模型以了解亚洲大气臭氧形成的人之一,是香港第一个建立世界级实验室仪器系统来分析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人。他开发的离线和半在线采样器,用于测量环境酸性超细颗粒,主持了70多个极具竞争力的研究项目,并在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超185 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11,958次。2014年获广东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第71届国际创意、发明及新产品交易会金奖和特等奖(iENA),并八度以及八次荣获香港理大杰出研究及出版院长奖。
讲座环节
郭海教授以其在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基础,围绕当前空气污染与臭氧形成机制这一科学前沿,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郭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空气污染的现状,并详细阐述了臭氧前体物的背景,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等。接着,他分析了这些前体物的全球分布及其释放监测情况,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知识视角。
随后,郭教授深入介绍了其团队在十大城市进行的实验。每个城市设置了两个站点,采集VOCs和氮氧化物等物质。工作量虽然庞大性,数据采集也存在困难,但其团队不惧困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郭教授通过分享他在这一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而深刻的见解。
最后,郭教授通过严谨的实验数据,详细讲解了当前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方向,并展示了他们所使用的模型如何解释臭氧与VOCs的关系。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团队采用的Kolmogorov-Zurbenko滤波与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模型,以及结合CB05机制的光化学箱模型,探讨了臭氧在香港地区变化趋势的原因。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大气臭氧污染的认识,并为未来的臭氧缓解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讲座总结
郭海教授的精彩讲座激发了在场师生浓厚的兴趣,现场互动热烈。许多师生积极提问,深入探讨了植物天然排放VOCs、臭氧数量问题、异戊二烯与臭氧反应消耗臭氧,异戊二烯与自由基反应生成臭氧,两者谁占主要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郭教授不仅针对所提问题给予了详细解答,还结合听众的研究方向给出了具有见解和实用性的建议,与会师生收获颇丰。
文字 | 申赛龙
图片 | 申赛龙